2018-08-30 4636
来源于:公共艺术杂志
—— 核心理念 ——
核心理念是由公共艺术性质决定的。笔者认为,地方精神的重塑是公共艺术的核心理念。
在整个公共艺术过程中,往往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有时侧重于环境的改建,有时侧重实际功能的改善或者民众生活的改善。但地方的精神重塑是在公共艺术中更值得关注的重要议题。特别是在当下的中国,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受到的外来文化冲击影响很大,自我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信的缺失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地方文化的挖掘,引发当地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热爱自己的故土并从中获得归属感,增强凝聚力。从文化自尊、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是民族文化强大之路。
重塑地方精神应涵盖以上所述的内容,这也应是公共艺术的核心理念与任务,同时也应作为公共艺术的基本定位。
—— 基本要素 ——
公共艺术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公共性、在地性、艺术性。
在公共艺术中,首先应凸显的是其公共性,其次是在地性。公共性是通过人的语言和行动,形成相互联系的共存的一种概况(汉娜·阿仑特)。在地性就是不可复制性,“非此地不可”的意义,即离开这个地方、离开这个背景,这件公共艺术就毫无意义。再次是艺术性,公共艺术最终以艺术的方式呈现,艺术性是指人们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所体现的美好表现程度。艺术性作为公共艺术作品艺术价值的衡量标准,主要是指在艺术处理、艺术表现方面所达到的完美程度。
以上所述的三个基本要素中,艺术性是公共艺术的属性,公共性是公共艺术的本质,在地性是公共艺术的形式特征。三者有机统一,联系紧密。
—— 基本对象 ——
公共艺术的基本对象包括民众、艺术家和政府及相关机构。
在公共艺术中,艺术家扮演的角色是发挥艺术创造力和引导性,是创造价值的体现。政府实际上是一种存在价值的体现,即拿着纳税人的钱,为纳税人服务,通过为民众的服务,体现存在价值。民众有着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愿望,从民众的角度来说,更多的是体现生存价值。这三个对象都从各自在公共艺术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和不同的价值取向,构架起一种不同的关系。
公共艺术的主体应该是民众,艺术家和政府是推动者,政府应该以政策提供相关的支持;艺术家用艺术的方式和语言激活民众的审美需求,让民众将自身的审美需求用艺术的语言表达出来,达到自我生存价值的体现和认同。
审美需求是创造的动力,《白毛女》舞剧中喜儿在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环境下,为有一根红头绳高兴无比,体现了人的审美天性。把红头绳盘在小辫子上装点自己,把自己打扮得更美,以体现自己的创造价值。同时又进行美的传播,在传播中希望能获得更多人的审美认同。这个案例能够说明从审美需求、价值创造、价值体现、价值认同的艺术创造价值的基本规律和过程。公共艺术充分认识和运用好这一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在公共艺术中,艺术家不能替代民众。艺术家用其专业的技能与方法把民众的审美需求激活,用民众对审美需求的追求作为动力来推进完善整个公共艺术的过程和质量把控。艺术家是导演,民众是演员,政府是制片,如同制作一部电影的分工,缺一不可。
—— 基本范畴 ——
公共空间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公共空间中的物、事、人都是公共艺术研究的基本范畴。当然,公共空间是相对于私人空间确立的。在公共空间里面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公共艺术便是去解决这些问题的。
我们将这些问题从三个维度进行划分,即物理空间、行为空间、社会空间。在物理空间中,有时会出现一些脏、乱、差等不尽人意的地方,另外随着产业转型,会遗留下来一些工业遗址。如何通过艺术的介入,为改善空间环境和提升人们生活品质服务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议题。在行为空间层面,也有一系列的问题值得研究,比方说我们社区中邻里之间的隔阂,实际上是文化层面的问题,它是行为空间的维度。而随着社会转型,造成了很多的贫富不均现象,从政治组织层面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此时公共艺术的介入就属于社会空间的维度。
由于城市的物理空间功能总是随着产业的转型、城市的发展而改变,很多工业时代留下的城市、建筑、空间可能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利用公共艺术对于这一类废弃空间的重塑,不仅保留下空间的历史特征,更激活了该空间的活力与人气,实现了废旧公共空间的再生。应把这一类的案例归在物理空间的公共艺术范畴内。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减少、人际关系冷漠、缺乏安全感等等问题,我们通过公共艺术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增进彼此的沟通和了解,消除人们对缺乏安全感的公共空间的恐惧。应把这一类的案例归在行为空间的公共艺术范畴内。
在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人与人的情感、人与环境的协调以及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带来的矛盾,都可能在公共艺术中得到平衡和解决,这一类的案例归在社会空间的公共艺术范畴内。
以上是从核心理念的定位、基本要素的意义,以及基本对象的关系分析和基本范畴的类别进行划分,构建了公共艺术研究的四个基本点。
汪大伟,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公共艺术》主编。
本文节选自汪大伟《公共艺术的研究构架》,全文刊载于《公共艺术》2018年第2期(总第53期)。